分类 精彩转载 中的文章

美国通信卫星与俄罗斯已报废卫星相撞

[attach=140]

资料图:铱星

新华网快讯:美国宇航局11日称,美国一颗通信卫星10日与一颗俄罗斯已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

据美联社11日报道,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10日在太空相撞,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造成威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500英里(约805公里)。发生相撞的分别是美国1997年发射的一颗铱星,以及俄罗斯1993年发射的一颗卫星,据信这颗卫星目前已经不再工作。位于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研究轨道残骸的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俄罗斯卫星失去了控制。马特尼说,“我们知道这种事情最终会发生。”

据报道,铱星重1235磅(约560公斤),俄罗斯卫星重达一吨,因此预计这次相撞将产生大量太空垃圾,但目前还不清楚详情。NASA称,还需要几周时间来判断此次事故的程度。

NASA表示,由于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在相撞事故地点下方270英里(434公里),因此这次事故对空间站以及其中3名宇航员的威胁较低。对将于2月22日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也应该不会造成威胁,但美国会对发射时间进行重新评估。

Pader 2009-2-12 0

让你重新认识世界的图片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一亿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 一千万光年
 
一百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我靠!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十万光年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
 
太多了,我就不转了,直接贴上我看到的地址,自己去看吧:

http://bbs.ourhl.com/read.php?tid=4722

Pader 2009-1-5 0

Rendering Engine 浏览器渲染引擎

    Rendering Engine

    浏览器最重要或者说核心的部分是“Rendering Engine”,可大概译为“解释引擎”,不过我们一般习惯将之称为“浏览器内核”。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如HTML、JavaScript)并渲染(显示)网页。

    所以,通常所谓的浏览器内核也就是浏览器所采用的渲染引擎,渲染引擎决定了浏览器如何显示网页的内容以及页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浏览器内核对网页编写语法的解释也有不同,因此同一网页在不同的内核的浏览器里的渲染(显示)效果也可能不同,这也是网页编写者需要在不同内核的浏览器中测试网页显示效果的原因。

    浏览器内核很多,如果加上所有的几乎没有什么人在用的非商业的免费内核,那么可能大约有10款以上甚至更多,不过通常我们比较常见的大约只有以下四种,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

    Trident

    Trident: IE浏览器使用的内核,该内核程序在1997年的IE4中首次被采用,是微软在Mosaic代码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来的,并沿用到目前的IE7。Trident实际上是一款开放的内核,其接口内核设计的相当成熟,因此才有许多采用IE内核而非IE的浏览器涌现(如 Maxthon、The World 、TT、GreenBrowser、AvantBrowser等)。此外,为了方便也有很多人直接简称其为IE内核(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人是因为不知道内核名称而只好如此说)。

    由于IE本身的“垄断性”(虽然名义上IE并非垄断,但实际上,特别是从Windows 95年代一直到XP初期,就市场占有率来说IE的确借助Windows的东风处于“垄断”的地位)而使得Trident内核的长期一家独大,微软很长时间都并没有更新Trident内核,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Trident内核曾经几乎与W3C标准脱节(2005年),二是Trident内核的大量 Bug等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然后加上一些致力于开源的开发者和一些学者们公开自己认为IE浏览器不安全的观点,也有很多用户转向了其他浏览器,Firefox和Opera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非Trident内核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也致使许多网页开发人员开始注意网页标准和非IE浏览器的浏览效果问题。

    Geckos

    Geckos: Netscape6开始采用的内核,后来的Mozilla FireFox也采用了该内核,Geckos的特点是代码完全公开,因此,其可开发程度很高,全世界的程序员都可以为其编写代码,增加功能。因为这是个开源内核,因此受到许多人的青睐,Geckos内核的浏览器也很多,这也是Geckos内核虽然年轻但市场占有率能够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Geckos引擎的由来跟IE不无关系,前面说过IE没有使用W3C的标准,这导致了微软内部一些开发人员的不满;他们与当时已经停止更新了的 Netscape的一些员工一起创办了Mozilla,以当时的Mosaic内核为基础重新编写内核,于是开发出了Geckos。不过事实上,Gecko 内核的浏览器仍然还是Firefox用户最多,所以有时也会被称为Firefox内核。此外Gecko也是一个跨平台内核,可以在Windows、 BSD、Linux和Mac OS X中使用。

    Presto

    Presto: 目前Opera采用的内核,该内核在2003年的Opera7中首次被使用,该款引擎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也是目前公认网页浏览速度最快的浏览器内核,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内核,与前面几个内核的最大的区别就在脚本处理上,Presto有着天生的优势,页面的全部或者部分都能够在回应脚本事件时等情况下被重新解析。此外该内核在执行Javascrīpt的时候有着最快的速度,根据在同等条件下的测试,Presto内核执行同等Javascrīpt所需的时间仅有Trident和Gecko内核的约1/3(Trident内核最慢,不过两者相差没有多大)。那次测试的时候因为Apple机的硬件条件和普通PC机不同所以没有测试WebCore内核。只可惜Presto是商业引擎,使用Presto的除开Opera以外,只剩下NDSBrowser、Wii Internet Channle、Nokia 770网络浏览器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resto的发展。

    Webkit

    Webkit:苹果公司自己的内核,也是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使用的内核。 Webkit引擎包含WebCore排版引擎及JavaScriptCore解析引擎,均是从KDE的KHTML及KJS引擎衍生而来,它们都是自由软件,在GPL条约下授权,同时支持BSD系统的开发。所以Webkit也是自由软件,同时开放源代码。在安全方面不受IE、Firefox的制约,所以Safari浏览器在国内还是很安全的。

    限于Mac OS X的使用不广泛和Safari浏览器曾经只是Mac OS X的专属浏览器,这个内核本身应该说市场范围并不大;但似乎根据最新的浏览器调查表明,该浏览器的市场甚至已经超过了Opera的Presto了——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苹果转到x86架构之后的人气暴涨,另外也是因为Safari 3终于推出了Windows版的缘故吧。因为Apple最近才将Safari移植到Windows因此暂时没有Windows上使用WebKit的其他浏览器,不过Mac下还有OmniWeb、Shiira等人气很高的浏览器。

    Webkit

    KHTML,是HTML网页排版引擎之一,由KDE所开发。

    KDE系统自KDE2版起,在档案及网页浏览器使用了KHTML引擎。该引擎以C++编程语言所写,并以LGPL授权,支援大多数网页浏览标准。由于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的占有率相当高,不少以FrontPage制作的网页均包含只有IE才能读取的非标准语法,为了使KHTML引擎可呈现的网页达到最多,部分IE专属的语法也一并支援。

    KHTML拥有速度快捷的优点,但对错误语法的容忍度则比Mozilla产品所使用的Gecko引擎小。

    苹果电脑于2002年采纳了KHTML,作为开发Safari浏览器之用,并发布所修改的最新及过去版本源代码。后来发表了开放源代码的WebCore及WebKit引擎,它们均是KHTML的衍生产品,在开发网站列出引擎改变内容,并会传回至KDE计划。由于两个衍生产品各走不同路线,使两者源代码偏离,在与KDE交换更新会出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苹果在对外公开源代码之前,以一年时间编修他们的KHTML。另外,苹果传送更新至KDE计划的方式,多是一口气把大量改动一起传送,KDE在整理资料也出现一定的困难,及后苹果表示会以CVS格式来传送。再者,苹果所作出的改动包括Mac OS X系统独有的事物,如Objective-C、KWQ等,在Linux及KHTML是没有的。但KDE方面仍透过这些改动,为KHTML加入新功能及加快其排版速度。

Pader 2008-12-25 0

中国下代互联网研究获突破 网速快千倍

12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等6部门今天在北京共同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它将解决现有互联网IP地址不足的缺点,而且传输速度更快,使用更安全、方便,使高速视频互动通信、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变得更加普及。目前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建成包括中国教育网、中国移动在内的6个核心网络、覆盖了30多个城市,用户数接近100万,主要是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通公众则有望在2012年左右用上下一代互联网。

视频:http://news.qq.com/a/20081204/000965.htm

Pader 2008-12-4 0

第四章 - 微软视窗23年回顾 细说Windows历程

  第六代产品: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代号为Longhorn的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正式名称。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2005年7月22日太平洋标准时间早晨6点,微软正式公布了这一名字。

  Beta 1:2005年7月27日

  Beta 2:2005年11月16日

  RC0:2006年3月17日

  RTM:2006年6月28日

  正式版本:2006年11月

  服务器版本:2007年

 新一代产品:Windows 7

  Vista系统,这款被誉为救了硬件的命的操作系统就饱受世人争议。宏碁总裁吉安弗兰克·兰奇(Gianfranco Lanci)日前表示,Vista系统令整个业界感到失望。有中国用户将其戏称为“喂死它”,因为用户要运用该操作系统时,需要先花一大笔钱来更新电脑硬件,这样才能满足Vista的“胃口”。看来Vista真的很令业界失望。

Windows 7预览版截图

    Windows 7,微软已经将其开发周期限定为3年,也就是说,到2010年,又一款新的操作系统面世。而Vista很可能像Windows ME一样成为一个过渡的产品,成为一名“匆匆过客”。

   总结:

    3年后,究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XP,还是新系统Vista,还是Windows 7成为微软的“真命天子”,也只有后来才知道,但是,微软从30年前走到现在自然有他的道理,Windows的发展也将会继续着。也许真正到了安装光盘成为历史的时候,他们才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

Pader 2008-11-15 0